“我不是故意的,別讓警察抓我......”
今日,沈陽一30多歲的男子抱著母親大哭,一遍又一遍重復著類似的話。
可在母子旁邊,有一外賣小哥躺在地上鮮血直流,動彈不得。
原來,就在幾刻前,這位男子駕車撞飛了這位外賣小哥。
現場還能看到滿地都是碎片,電動車碎成了一地殘骸,僅剩一個車轱轆,轎車也直接報廢,撞出了一個大窟窿。
而然,最令人氣憤的是,這位30多歲的男子,出事第一件事卻不是撥打緊急報警電話,而是在傻眼,發呆,抱著母親大哭......
期間,男子的母親也只是抱著自己的兒子,一味安撫:“不怕,不怕.....”全程無視躺在地上的傷員。
后來還是路人看不過去,報了警。
警察一到,肇事男子開口第一句就在狡辯,試圖掩蓋自己的錯誤:
“我就正常行駛,只開了四五十邁……他過來的時候,我一點沒反應過來。”
明明正常行駛,怎么就撞上了?是外賣小哥闖紅燈?奈何反轉來的太快,路人的一句話真相了!
“他都沒有減速,在斑馬線給撞上了!根本沒把行人放在眼里!”
最后,交警現場認定,是肇事男子全責。
面對男子如此惡劣的行徑,網友紛紛解釋道:“大家別罵他了,他還是個孩子!”
可笑的是,這個男人已經三十多歲了,闖了禍,首先想的卻是縮在母親懷里推卸責任。
所以,當父母的,應該從小就要讓孩子明白,犯了錯不是一句對不起就可以,適當地讓孩子承擔一定后果很有必要。
01
不要讓對不起,成為孩子的免責金牌
我們總是說,孩子品性調皮,總是惹事。
卻忘了屢教不改的背后,是孩子的錯誤意識出了岔子。
害怕斥責而道歉,跟認識到錯誤而道歉,帶來的結果天差地別。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火鍋店吃飯,就在我們快吃完的時候,突然放菜的推車被兩個孩子撞掉。
還未吃完的涮菜撒得滿地都是,現場一片狼藉......
孩子的媽媽看見后趕緊走了過來,連聲說抱歉,還要求孩子說對不起。
當時我們都覺得對方挺有禮貌,也就沒怎么為難,一直在說著:“沒事,幸好我們快要吃完了。”
隨后,媽媽帶著倆孩子回到了隔壁的位子上。
看著一地的菜,有個朋友問孩子要不要過來幫忙收拾時,孩子卻表示:“我們已經道過歉了。”
言下之意就是,我都道過歉了,你還想怎么樣?反倒指責受害者得理不饒人。
而那位媽媽就默默地看著,然后口頭上教育孩子,不能亂跑,做錯事要道歉。
作為父母,當孩子犯錯后,我們知道不能姑息,也會第一時間讓孩子說對不起。
看似沒有問題的教育,其實隱藏了巨大的問題。
問題就在于,簡單的一句“對不起”,缺乏承擔后果的管教方式不會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也就起不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讓孩子從小學會為自己犯的錯承擔后果和責任,不讓對不起成為免責金牌,是父母和孩子都要有的正確意識。
不要被簡單的道歉,蒙蔽了教育的真理。
02
不要讓父母,成為孩子的避難所
不要讓父母,成為孩子的避難所
一個人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正是年少時,這也是塑造完整人格最好的階段。
有的父母,不論對錯與否,合理與否,一味地縱容孩子。
這樣只會讓他的越來越膨脹,認為所得的一切都是他都是對的,最終一步走錯,步步都錯。
溺愛的起點是愛,落腳點卻是恨。
教育不只是豐富物質生活,還有精神上的充實,靈魂上的豐盈。
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時,趙薇飾演的畢勝男有一段臺詞讓我記憶猶新。她說:
“這個世界上除了家里人,沒有人會縱容你,不會因為你可憐,不會因為你長得漂亮就遷就你。這個世界很殘酷......”
現實生活的確如此。
孩子終有一天要脫離父母的守護,自己去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沒有責任心的人,遲早會被淘汰。
都說,“父母無高低之分”,但“教育”卻有不同層次。
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必須管教,一味以愛之名的讓步,是對他最大的不負責。
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我們的嬌慣不是愛他,而是害他。
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寵愛,不是幫他們掩蓋錯誤、解決麻煩,而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優秀的父母,既能成為呵護孩子的保護傘,更該成為給孩子樹立規范的引路燈。
03
父母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的犯錯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1、做孩子的榜樣
董卿錄制節目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先成為這樣的人。
要讓孩子懂得學習承擔,最好父母先行。
我們用自身的行動告訴孩子,做錯事除了口頭上的道歉還要承擔一定責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損失降到最小才行。
2、給孩子立規矩
孩子為什么每次都會做錯事?
因為你沒有給孩子建立清晰的規則意識和界限感!
你給孩子的規則和界限感越明確,孩子越不會過界,因為他知道,需要自己承擔后果。
這里要注意,我們給孩子定規則,沒有一個定法,切記生硬一刀切。
一開始可以視孩子的接受度,循序漸進,一但穩定,就要堅定執行,不可以有例外。
3、給孩子反思的時間
有些父母,只要孩子犯一丁點小錯,不由分說就把孩子打一頓。
這樣子的教育方式往往沒有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讓孩子陷入恐懼當中。
孩子犯錯后,我們需要給孩子反思的時間。
讓孩子通過自己反思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補救比父母批評的效果要好很多。
在實行行動中,孩子也會更能明白自己為什么錯,錯哪了。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一定要認識到,不改變行為的認錯和教育是沒有意義的。
讓孩子在一次次行動中體會自己及他人的感受并改正錯誤,比只說不做的表面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我們與其竭盡全力去保護自己的孩子,
不如為孩子披上穿上披荊斬棘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