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歷史美術文化文物藝術 |
分類: 《笑畫中國美術史》 |
戰國,顧名思義,爭戰不休的列國。
持續不斷的戰爭,也給藝術表現增添了鮮活的素材(盡管這種素材很殘酷,代價很大)
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鑒、四川成都百花潭中學出土的宴樂攻占紋銅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采桑宴樂攻戰紋銅壺、中國航海博物館所藏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等,都是反映當時戰爭與生活的“全景式”畫面。
“全景式”之所以要加引號,是因為它并非我們現代攝影所采用的水平平移式或者環繞式全景,而是將一個個局部場景整合、連接在一個畫面中,讓觀者一窺全貌。

水平平移式全景

360度環繞式全景
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爬山拍照,走一段,拍張照,再走一段,拍一張,然后再拼貼起來。
這種表現手法一直沿襲下去,漸漸形成了散點透視。

其實這種表現手法也不是中國人的首創,在古埃及壁畫中,也有類似的畫面。

古埃及壁畫01

古埃及壁畫02
只不過我們中國人把這一手法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與發揚,最終形成了我們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

散點透視《千里江山圖》
水陸攻戰紋銅鑒一共出土了2件,形制、紋飾基本相同。
一件高29.6厘米,口徑54.6厘米,重20千克;另一件高30.1厘米,口徑54.5厘米,重18.75 千克。
全圖以類似剪影的形式,表現兩軍水陸攻戰的場景,可分為兩軍對陣、徒卒戰、仰攻戰、投石戰、舟師戰等。
所有圖形都是預先鑄成凹槽,再以紫色金屬嵌鑲制成。
雖然畫技比較簡陋,但它為戰國時代戰爭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形象資料。


需要提醒的一點就是:在大部分網絡資料中,包括百度百科中水陸攻戰紋銅鑒的圖都配錯了,配成了采桑宴樂攻戰紋銅壺。

四川博物院宴樂攻戰紋銅壺


宴樂攻戰紋銅壺是我們見過最多的,它們也是2件。
一件在四川博物院,一件在故宮博物院。
不但上了人氣欄目《如果國寶會說話》,還上了中學歷史、美術課本。
銅壺身上有三圈紋飾,將壺身分為了四層。
第一層,左邊是士子練習射箭的圖象,右邊是女子采桑歌舞的圖象。
第二層,左為宴樂戰舞圖,右為射鳥圖(也叫弋射圖)。
第三層就是水陸攻戰圖了,左為步戰仰攻,右為水陸攻戰。
第四層,狩獵和雙獸桃形圖案。
由于大家對它們都很眼熟,我就不細說了。
除此之外,類似的還有中國航海博物館從浙江民間征集而來的一對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藏青銅畫像壺、陜西鳳翔高王寺出土的宴享狩獵紋銅壺等。

中國航海博物館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

陜西鳳翔高王寺 宴享狩獵紋銅壺
這些銅壺型制都大致相同,同一題材的紋飾也相同,形成了一種近似的風格。
據推測,這應該是統一出品的“制式產品”。
這些“產品”最大的價值就是對于研究戰國時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其次,這些銅壺上的畫風對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都產生直接的影響。
由此,中國畫就走上了一條“重意不重形”的不歸路,也成就了東西方繪畫不一樣風格。
這種風格的對比,咱們下回再說。
(未完待續)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獲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