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轉載 |
分類: 家長學校 |
親子溝通是教育中關鍵一環,沒有溝通就沒有教育,良好的溝通對孩子的認知、情感、行為、社會性等方面的形成和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觀念和做法,影響彼此的良好溝通,家長該怎么做才好呢?讓我們一起聽聽土豆老師怎么說。
誤區一:只管說教,不顧傾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人際關系學家戴爾·卡耐基認為交流溝通是人類行為的基礎,溝通方式對溝通效果起著關鍵性作用,雙方彼此回應才能稱得上溝通,一方說一方聽是無互動式“上課”。許多家長與孩子溝通時存在說教式、灌輸式問題,家長講的吐沫橫飛,孩子卻左耳進右耳出。
誤區二:溝通態度措辭強硬
“一定要”,“必須這樣做”果斷而又強硬的說辭會讓孩子覺得煩躁,尤其當孩子進入叛逆期時,這種話往往會帶來反面效果。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容易陷入過度主觀的狀態,完全或者幾乎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部分脾氣暴躁的家長有時甚至會“動手”,這些都是親子溝通時的雷區。
誤區三:不給孩子解釋機會
許多家長與孩子溝通時把自己定義為教育者,把孩子當做受教育者,不給孩子解釋和反駁的機會,不僅抑制了孩子表達,過度的否定孩子還會傷害其自尊心。長久以往,孩子會失去與家長溝通的欲望。
誤區四:“火上澆油”,錯誤溝通時機
當孩子在專心致志做一件事時,家長總喜歡打斷并憑主觀想法評頭論足,或者當孩子剛被老師批評完,心情極度郁悶不高興,媽媽緊接著再批評一頓。此時,孩子內心只會更加抗拒與不滿。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把控時機非常重要。
誤區五:核心是忽視孩子自尊
忽視孩子自尊是以上四個親子溝通誤區的根源,人之所以是人,那就是因為人有尊嚴。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教導孩子要做自尊自強的個體,然而在實際的教育之中,孩子的自尊心經常會被大人們所忽略。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也不能忘記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轉自網絡)